榛(叶)





榛(叶)
桦木科植物榛Corylus heterophylla Fisch,分布于中国(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等,江苏有栽培)、土耳其、意大利、西班牙、美国、朝鲜、日本、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、蒙古东部[1]。其常用药用部位为种仁。榛子味甘,性平,具有健脾和胃、润肺止咳的功效,可用于病后体弱、脾虚泄泻、食欲不振、咳嗽。现代对非传统药用部位的叶进行了药用研究。
一、基础研究
(一)化学成分研究
苯骈色原酮类化合物:1,3,5,8-四羟基-2,4-二(3-甲基-2-丁烯基)𠮿酮、1,5,8-三羟基-3-甲氧基-2,4-二(3-甲基丁-2-烯)𠮿酮、1,3,5-三羟基-2,4-二(3-甲基丁-2-烯)𠮿酮。
甾醇类化合物,如β-谷甾醇、7,22-二烯-3-麦角甾醇、胡萝卜苷。
黄酮类化合物,如槲皮素-3-O-β-D-葡萄糖醛酸苷、1,3-二羟基-5,8-二甲氧基-2,4-双(3-甲基-2-烯基)-黄原-9-酮、7,4’-二羟基二氢黃酮、4-二甲氧基-5,5'-联苯木素[d][2,3]二酮、2,4,4′-三羟基查耳酮、山奈酚。
菲类化合物,如7,8,10-三甲氧基-4,5-二氢菲[2,3]二氧戊烷、2,7-二羟基-3,5-三甲氧基-9,10-二氢菲、2,3,5,7-四甲氧基-9,10-二氢菲。
糖类化合物:山奈酚-3-O-β-D-吡喃葡萄糖苷、山奈酚-3-O-β-D-吡喃葡萄糖芹糖苷、7-羟基二氢黃酮-4’-O-β-D-吡喃葡萄糖苷、7-羟基二氢黃酮-4’-O-β-D-葡萄糖芹糖苷、2,4-二羟基查耳酮-4’-O-β-D-吡喃葡萄糖苷、2,4-二羟基查耳酮-4’-O-β-D-葡萄糖果糖苷、吡喃葡萄糖乙苷、α-D-(6-O-白芥子酰基)-吡喃葡萄糖基-β-D-(3-O-白芥子酰基)-呋喃果糖、1,2,3,6-四-β-D-葡萄糖、1,2,3,4,6-五-O-没食子酰基-β-D-葡萄糖。
其他化合物:2',6'-二乙基-2-羟基联苯、4-羟基-3-甲氧基苯甲酸、对羟基苯甲酸、儿茶酚、十六烷酸、2-甲基丙烯醛、苯乙酸、6,7-二甲氧基-5-羟基香豆素、榛子素A、榛叶素B [2-4]。
(二)药理作用研究
1.抗肿瘤
榛子叶中的鞣质成分具有体外抗肿瘤作用。榛子叶乙酸乙酯层和正丁醇层提取物对肝癌细胞系HepG2和胃癌细胞系7901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具有剂量依赖关系[5]。
2.抗氧化
平榛叶黄酮具有良好的细胞内抗氧化能力,对 HT-29 和 RAW264.7 细胞内的 ROS 清除效果明显,平榛叶黄酮在总抗氧化活性、清除超氧阴离子和清除 DPPH 自由基的能力劣于Vc,在清除羟自由基和抑制卵黄脂蛋白脂质过氧化方面优于Vc[5]。
2.抗衰老
榛子叶多酚可提高皮肤中胶原蛋白含量,具有延缓皮肤衰老作用[6]。
3.调血脂
榛叶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能明显降低高脂模型小鼠血清TG含量,所含单体化合物 Gartanin 能明显降低高脂模型小鼠血清TC含量,因而榛叶具有调节血脂,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活性[4]。
4.其他
榛子素B的浓度升高,金属蛋白酶的活性降低,金属蛋白酶的抑制百分数升高,表明榛子素B对金属蛋白酶有剂量依赖的抑制作用[4]。
(三)其他研究
1.榛叶提取物的制备方法
(1)清洗榛属植物叶子;(2)30℃-100℃下常压干燥或减压干燥,干燥至水分≤3%;(3)粉碎成细度为120目-20目的榛叶粉;(4)按榛叶粉与水的质量比为1:40-60,温度在15℃-100℃,提取0.5min-120min,过滤除去固形物,得到榛叶提取物[7]。
2.榛叶多酚提取方法
提取流程为榛叶→烘干→粉碎→浸提→超声波处理→过滤→得到榛叶提取液→旋转蒸发→烘干(60℃) →总多酚干样获得最佳提取条件为:80%乙醇作为提取剂,料液比为1:14 g/ml,75℃,浸提3 h,浸提2次,超声波辅助40 min[8]。
参考文献
[1]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.中国植物志第21卷[M].北京:科学出版社,1988:65.
[2]金哲雄,张秀娟.榛子叶鞣质类化学成分研究[J].中草药,2001(03):3-5.
[3]王立, 金哲雄, 任君刚. 榛子叶化学成分研究(Ⅱ)[J].中草药, 2004.
[4]薛健飞. 平榛叶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[D].吉林大学,2009.
[5]刘畅,金哲雄,孙希.榛子叶鞣质成分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[J].黑龙江医药,2015,28(02):242-244.
[6]李明,金哲雄.榛子叶多酚对小鼠皮肤胶原蛋白含量影响的研究[J].黑龙江医药,2006(01):40-41.
[7]金涛,刘利群,邹积宏.榛叶提取物的制备方法[P].黑龙江:CN102188463A,2011-09-2.
[8]李修平,赵波,常瀚文,等.榛属植物多酚提取方法的研究[J].安徽农业科学,2015,43(21):282-285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