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角茴香(根、茎、叶)

八角茴香(根、茎、叶)

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 Hook.f.,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左江、右江一带市县以及东部、东南部、西北部市县[1]。其常用药用部位为八角茴香果实[2,3]。八角茴香果味辛、温,归肝、肾、脾、胃经,具有温阳散寒,理气止痛的功效,用于寒疝腹痛,肾虚腰痛,胃寒呕吐,脘腹冷痛。现代对非传统药用部位的根、茎、叶进行了药用研究。

一、基础研究

(一)化学成分研究

1.八角茴香根

八角茴香根中含(E)-1,2-二甲氧基-4-丙烯基苯、甲氧基丁子香酚、丁子香酚、香草醛、山柰酚、芹菜素、槲皮素、正二十六醇、二十五烷酸-α-单甘油酯、β-谷甾醇、熊果酸[4]

2.八角茴枝叶

八角茴香枝叶中含有反式茴香脑[5],在八角茴香枝条及叶片中中含有顺式茴香脑[6,7]、草蒿脑[6]、茴香醛[6,7]、小茴香灵[6,7]。茴香嫩叶中含有4-反式丙烯基茴香醚[8]

3.八角茴香叶

八角茴香叶中含有挥发油成分,主要有单萜类α-蒎烯、香桧烯、β-蒎烯、β-月桂烯、假柠檬烯、L-水芹烯、3-蒈烯、α-萜品烯、邻-伞花烃、柠檬烯、1,8-桉油素、罗勒烯、γ-萜品烯、芳樟醇氧化物、α-萜品油烯、芳樟醇、龙脑、4-萜品醇、草蒿脑、顺式桧萜醇、反式茴香脑、麝香草酚、欧侧柏酚;倍半萜类有α-玷王巴烯、β-榄香烯、α-古芸烯、α-佛手柑油烯、β-丁香烯、α-姜烯、别香橙烯、α-蛇麻烯、β-麝子油烯、喇叭烯、牛儿烯、α-依兰油烯、α-麝子油烯、β-甜没药烯、γ-杜松烯、δ-杜松烯、榄香醇、橙花叔醇、匙叶桉油烯醇、蓝桉醇、γ-桉醇、α-杜松醇、t-依兰油醇、麝子油醇[7]。其他类异丙基环己烯酮[7]

八角叶中含有黄酮苷元,主要有槲皮素、山奈酚、异鼠李素[9]

(二)药理作用研究

1.抑菌

八角茴香根也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,其提取液对玉米小斑病菌、小麦纹枯病、番茄褐斑病菌、棉花黄萎病菌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,其中对棉花黄萎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,对小麦纹枯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弱[10]

二、应用研究

(一)经验方

注:八角茴香油可从八角茴香茎叶中提取

复方甘草含片

【处方】甘草浸膏粉、阿片粉、樟脑、八角茴香油、苯甲酸钠。

【功能主治】用于镇咳祛痰。

【用法用量】口含服,一次1片,一日6-9片。

【注意事项】对肝功能严重减退病人及新生儿和婴儿慎用。

薄荷喉片

【处方】薄荷脑、苯甲酸钠、三氯叔丁醇、桉油、八角茴香油。

【功能主治】有清凉、止痛、防腐的作用,用于咽炎、扁桃体炎及口臭等。

【用法用量】​每隔0.5-1小时含一片,并徐徐咽下。

【注意事项】​尚不明确。

(二)产品开发

(1)复方甘桑抑菌洗液[11]

【组成及制法】由甘蔗叶、桑白皮、柚叶、八角茴香叶、救必应、毛两面针和薄荷油组成。制作步骤包括原材料的净制、炮制、干燥;提取与浓缩;离心;配液;混合。

【药用价值】在治疗由于多种细菌引起的阴道炎的药物方面有较大潜力。

(2)祛湿化浊瑶药艾灸热敷贴[12]

【组成及制法】由艾叶、白芷、八角茴香叶、广藿香、佩兰、砂仁壳、还原铁粉、水、活性炭、吸水性树脂和盐组成。分别称取如下各组分:艾叶、白芷、八角茴香叶、广藿香、佩兰、砂仁壳、还原铁粉、水、活性炭、吸水性树脂和盐;将艾叶碾成艾绒;将白芷、八角茴香叶、广藿香、佩兰和砂仁壳粉碎得到药粉;称取艾绒平铺在第一张白棉纸上,再于艾绒上均匀散布药粉,得到药物敷贴;将还原铁粉、水、活性炭、吸水性树脂和盐混匀后,再均匀平铺在第二张的白棉纸上得到热敷贴;将热敷贴相对覆盖在药物敷贴上,即得。

【药用价值】具有温中健脾,袪湿化浊等功效,其适用于胃肠疾病脾胃虚弱,湿浊内阻,脘腹冷痛,大便溏烂或肠鸣泄泻等病症。

 

 

参考文献

[1]中华中医药学会编.道地药材标准汇编[M].北京: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,2019.-

[2]王琴,蒋林,温其标.八角茴香的研究进展[J].中国调味品,2005,30(5):18-22.

[3]国家药典委员会.中国药典[M].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10:4.

[4]宋文雍,马云保,陈纪军,等.八角茴香根的化学成分研究[J].中草药,2009,40(8):1216-1219.

[5].林霄,刘布鸣,张宁宁,等.GC法测定八角枝叶中反式茴香脑的含量[J].中国民族民间医药.2011,18:52-53.

[6].缪剑华,郭勇,宋芸娟,等.八角果实及枝叶亚临界CO2萃取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-MS分析[J].中国中药杂志.2008,33(9):1090-1092.

[7].梁颖,陶勇,张小红,等.八角茴香不同部位挥发油化学成分GC-MS分析[J].中药材.2011,33(7):1102-1105.

[8]黄相中,古昆,李聪,等.云南富宁八角茴香茎和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[J].云南化工.2002,29(6):17-18,22.

[9]易国富,龙永勋,陈全斌.八角叶黄酮苷元及其含量的测定[J].轻工科技.2013(7):19-20.

[10]吴利民,陆宁海.八角茴香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[J].河南农业科学,2008,12:80-82.

  • 侯小涛,邓家刚,郝二伟,等.复方甘桑抑菌洗液及其制备方法[P].广西:CN108686116A,2018-10-23.

[12]金艳,杨明德.一种祛湿化浊瑶药艾灸热敷贴的制备方法[P].广西:CN108704097A,2018-10-26.